【好文一起读】 研读教育杂志:内化教师自主学习与生长
----3月份闻梅书社主题阅读活动
日期:2021-03-25 16:01:30  浏览量:1052

研读《江苏教育》等教育杂志并撰写读后感,是一种可行化解“文”色变制约教师个人自身发展困境的捷径。这类教育杂志观点前瞻、学术权威、内容专业,是一线教师自主学习和自主生长的资源库、信息源。3月24日,梅堰实验小学教科室组织闻梅书社成员开展了“研读教育杂志:内化教师自主学习与生长”主题阅读活动,教科室戴西洋主任主持本次活动。

  

                               名师讲座

      活动一开始,邀请了校本资深专家朱耀琴副校长给大家开设了《与青年教师谈:如何阅读江苏教育》讲座。首先,她幽默、风趣区分了休闲式阅读、碎片式阅读、功利式阅读,详细介绍了《江苏教育》不同版本与风格。并新颖提出:研读就读其架构,需从构思、思考、创新三个把握架构阅读内容,让人大开眼界。接着,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心无巨细的分享了撰写教育论文的“常识”,教师获益匪浅。最后,她形象的比喻撰写论文就是孕育过程,从选一颗种子(命题);寻一片土壤(自己课堂、他人课堂、教研组活动、专家点评等);开始观察(随笔与反思);找些营养进补(教育类书籍);分娩(挑灯夜战、反复修改)。朱校的讲座信息量大,针对性强,让教师们深受启发。

    

    

                                             最美阅读

      讲座结束后,成员们随即进入邂逅教育杂志的最美时刻。瞧!她们活学活用有的放矢的开始阅读教育杂志。

       

 

  

     

     

     

                                           智慧读感

     一本本教育杂志里蕴涵着丰富的营养,例如前瞻观点、逻辑结构、言语表达、新颖标题、学术理论等等滋补着自己的论文撰写的匮乏,让你的视野与写作层次渐渐增高。下面,采撷了部分成员们每两周打卡一次的“家常读后感”,以飨读者。

    张梦圆老师:阅读完《江苏教育》2020年7月刊上两篇有关家校共建的文章后,我对建设家校共同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习到多种有效形式与实施路径,包括:共识与共情、课堂与讲堂、家风与校风,以及小我和大我连接等。

两篇文章都不同程度提到建设家校共同体需要新增“家长讲坛”或“家长讲座” ,每班每学期邀请45位家长走进课堂,利用自己的专业或特长,给学生开讲座,向学生普及各方面的知识,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我认为开展“家长讲坛”能够极大地促进家校共同体的建设,也能够让家长体会到服务学生,共同成长的价值所在。

但是“家长讲坛”的形式需多样,现如今的“家长讲坛”大多数都是以讲座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内容过于深奥枯燥。因此“家长讲坛”应提倡由教师与家长、学生共同协商讨论,并尝试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与学习。

 张澜老师:阅读《学科教室建设:内涵、价值与路径》一文。选择它的原因是看题目好像和科学有关,而且对于提到的学科教室也很有兴趣。看过之后发现这个学科教室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作者所提出的学科教室是集传统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网络室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学科教学场所,与最近的STEM课程理念也有契合之处,都能实现跨界学习与整合的教学目标。因此,一篇好的论文,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论点是核心。没有意义的论点,用再多词句也只是白费力气,根本没有研究的价值。另外,在继续往下阅读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论文的撰写框架和一些专业词句。比如在写到“学科教室的价值”时,作者从三方面论述,用到了这三个词“重构”、“推进”、“改善”,轻松将价值分成三个小版块,然后将每个版块填充完整。想到自己的论述,经常分不出版块,直接一团乱麻塞进去,逻辑混乱,十分惭愧。

在阅读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要在阅读中学习好的撰写思路。希望能在坚持阅读中有所收获。

朱建芳老师:今天读的是宿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李金梅老师的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化的思考文章,她从综合实践项目设计、项目化学习路径两大方面探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文章的一开始,以“迎中秋,庆国庆”的设计案例,引出三大综合实践的探索之路1,基于学生视角,开展活动项目。2,基于本地资源,挖掘活动价值。3,基于社会实际,聚焦真实问题。用专业的角度,平实的语言分析综合实践的有效开展。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开展数个年头,综合实践课由开始的班主任兼职变成专业老师上课,在教师配置和课程设置上越来越合理。其中,申玲燕老师的综合实践课尤为精彩,她带领学生腌咸菜,做茶叶蛋,学生尤为喜欢。这一点,与李金梅老师提出的“基于本地资源,挖掘活动价值”尤为贴合。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开放性的活动,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地域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各种资源,开设主题鲜明的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立足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从地方性资源的特色内容中解读并提取出实践活动的对应主题,由此成为项目化学系的支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挖掘出实践活动的价值。

 周嘉琪老师:对于课堂流失率我一直很困惑,读了《江苏教育》中杨军和侍作兵写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的支持”的探寻》,我懂得了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学的支持县针对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通过同样的预设写活动达到共同标准这一不现实的命题提出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赋予“人的差异性的尺度”,关乎向着目标学习这一目标“路线”上不同位置的学生的真实需求,在学习内容的需求思维的打开以及信息转换的策略上,给予他们适切的帮助,使学习内容与学习需求相匹配,信息交互与思维活动相对接,实现“教"翻转为对“学”的支持,并深人到“学”的价值链中去。
    读了这篇论文,我知道教学信息要经历“从教到学”和“从学到用”的二次转换过程。要将文本语言转化为教案语言,将教案语言演绎为教学语言,将教学语言内化为语文能力。论文中一篇篇的范例让我对学生如何学有了一些体悟,要将静态的知识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内化为自身的经验,要让学生进行思维的转化与迁移。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不会一帆风顺,不论是学生对于学习的思考还是老师对于教学的思考。我相信只要继续努力,我在教学中一定能有所进步,课堂流失率一定能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