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一起读】课堂研究:重新审视“教”与“学”
-----梅小11月份闻梅书社主题阅读交流活动
日期:2021-11-08 11:05:30  浏览量:905

“课堂研究”绝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活动,而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通过教学研究,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

                                                                   -------钟启泉

离开了对于课堂本来的教育价值追求,离开了对于课堂事件的实质性理解,离开了“教”与“学”概念的重建,是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研究。期初,教科室规划引导青年教师研读钟启泉教授的《课堂研究》书籍,让老师们以科研的视点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115日,梅小教科室组织闻梅书社成员开展了“课堂研究:重新审视“教”与“学””主题活动,教科室戴西洋主任主持了阅读活动。

                        

阅读分享

有人说:“阅读最大的效益,能让你用最低的成本去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古人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期待个体阅读的乐趣带动群体阅读的乐趣。以下是梅小教科室邀请闻梅书社五位成员分享研读《课堂研究》后的心得体会。

 

 

 

张澜老师:近期我阅读了钟启泉教授《课堂研究》中有关三维目标相关内容,在本次阅读之前,我在写教案时对三维目标没有过多的感悟,在《课堂研究》的分析下,我对三维目标有了一定的思考。

三维目标的诞生是对传统“双基论”的超越,将教学重心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转移到“基础学力”培养。我国的课堂长期以来是忽略儿童的课堂,想要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要实施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含义书中用了“四层冰山模型”来说明,教师要看到的不只是露出水面的显性学力,而应该挖掘学生水面以下的三层“隐性学力”,即:思考力和问题解决力、兴趣与意欲、体验与实感。这给了我的教学一些启示:以前的课堂上,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知道一些科学规律而忽视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学力”。任何学科都存在知识与体验两个重要的要素,因此我们需要谨慎,避免造成两个极端。在本文的最后,钟教授提出了一些“三维目标链”的设计方式,将“三维目标”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我思故我在”,“我们思故我们在”,只有在“我的思考”,“我们的思考”中锻炼心智,重建概念,改造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所进步。

在本次“三维目标”阅读后,我的观念也得到了转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不再轻视“三维目标”的设计,在不断的思考中改善自己的“三维目标链”设计,最终让自己的教学得到较大的进步。

 

黄丽萍老师:目前,能静静地阅读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每次到了“交作业”的时刻,我很焦虑,只好逼着自己把书翻一翻。我会根据教科室统一阅读内容,看一看目录,从目录中挑选出自己稍稍能理解的章节看。以第二章为例,章节题目是《课堂转型:宁静的革命》,拿到这个章节,我会先读一读章节的摘要,大致了解了作者写这篇的主要意图。然后是读大标题。通过浏览大标题,我知道了这一章节里,作者想要讲得是:一、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二、转型中的课堂与课堂转型的焦虑;三、引领课堂转型的概念框架;四、课堂研究与教师文化的创造。有些内让那个真得干涩无味,实在是消化不了。所以,在这个部分我会再一次筛选出自己稍稍感兴趣的某一个,或某两个子标题。在几次筛选过后,其实最后剩下来给我看的,或者说我能看懂的部分就非常有限,如果仅仅凭借这些内容就要我编纂一篇读后感,是肯定不现实的。这个时候,我通常会掏出手机,点开百度,输入关键词,看一看别人的见解或是吐槽。做完了这些,就是最后的东拼西凑环节了。这就算是又完成了一次作业。其实每次交完作业后我都会告诉自己:下次,下次一定好好看,认真写。可每每到了交作业的那一周,就感觉力不从心,感觉时间不够用,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所处的这个圈子变了,变得嘈杂,变得形式,而老师们的心也跟着浮躁、不安。而我只想实实在在,简简单单的读一本书。

   

周嘉琪老师:钟启泉教授在《课堂研究》指出:课堂互动研究意味着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课堂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是“儿童专家”,要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尊重差异”这是课堂互动研究的思想基础。总之,课堂互动研究的价值就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态,打造崭新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文化特色的课堂。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尽量让互动更加激情澎湃,抓人眼球。

首先,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三维目标较以往的“双基”更符合教育的情感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我会更加着力于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比如最近上的课文《搭船的鸟》在三维目标设计中,我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翠鸟的美丽灵动,从而产生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更延伸到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这个环节不仅仅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更是让孩子之间形成高质量的课堂互动。

其次,教学设计的动态生成。“课堂互动”的最大特征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比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在随时间不断变化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无法预设,那么我就做好充分准备,从网上差了很多资料,来应对孩子们的回答。果然学生说了很多我不知道的动物、植物,让我大开眼界。

最后,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作为课堂互动的引领者,我需要关注的是这几点:1、学生是否全都参与课堂?2、是否有效参与课堂?3是否深化了合作性的学习活动?这些细节如果教师能把控好,那么课堂活动一定会有趣且有效。

    

周宇兰老师:要做课堂研究,肯定离不开对课堂互动的研究。课堂互动,也肯定离不开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读了钟启泉教授的课堂研究,我很有感触。

首先,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某种程度上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民主平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其次,学会等待。等待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学会等待。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利用课堂的每一个瞬间给学生以机会,只要我们再等待一下,哪怕是十几秒的时间,就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就会给学生自信和勇气,同时也给学生挑战自我的机会。等待是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也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同时也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反思自己的课堂,我经常会担心学生说不好或是耽误课堂时间而扼杀了学生善于表达能力。学生的成熟和成长是个过程,过程的快慢有其内在规律,而且这个快慢因人而异,学会等待,自然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最后,多用观察性语言而少批评。我们经常大声训斥、直接批评学生,导致一些学生变成“老油条”。这样的课堂话语没有起到管教作用,而起到了副作用。思考如何做出改变?例如我们是否可以变化以下说法?温柔说:“同学们,你们的脑袋在哪里?眼睛在哪里?左手在哪里?”如果学生在讲小话,做”嘘”的手势。当学生不小心做错了题,不要说他粗心,而是指出他的错误即可。总之,我们需要注意自己情绪的控制,还有就是要有教育机智,要做好这两样,还需不断学习和精进。

       

沈晨丽老师:《课堂研究》是钟启泉教授有关课堂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新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意在化零为整,实现经验的重建,将课堂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将儿童、教师、课程、教学等等要素放置在鲜活生动的场域中加以考察。通过诠释课堂研究的意蕴、视点、方略,作者希望向读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展现一个崭新的教育实践研究的图景。在书中,我们看到的话题都是细致的、彼此关联的、动态的或者说指向实践的。这种关联与置身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中自下而上的潮流,也迎合了教育实践研究,特别是课堂研究的现实需要。 

 有声阅读

为了改变当前阅读学术书籍的枯燥与干涩,不少教师纷纷尝试朗诵阅读、表演阅读、音频阅读等形式,给闻梅书社阅读者们很大的启发,提高了她们的阅读兴趣。请听以下三位教师的《课堂研究》优美阅读音频。

  

 

 

 

 

 

 

                  最美阅读

主题分享交流结束后,大伙们难得放下一切,安静的默默的享受着半个小时的群体阅读。瞧!阅读姿态,最美身影!

 

 

                                                         阅读集萃

 

读后感建立在“读”基础上,书读得越多,感悟就越透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会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敢于质疑书里观点,这样读后感才能水到渠成,有感而发。以下采撷闻梅书社部分成员们两周打卡一篇读书心得,以飨读者。

徐梦菲老师:钟启泉教授在课堂研究中提出:尊重儿童,尊重差异这是课堂互动研究的思想基础。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的,并不是特殊的教学形态和指导过程,可以说是教学创造的原点。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之中作为主体而自立,并且培育每一位学生拥有团队意识、能够互动的学习活动。  

针对这一点,我一直深信不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优化师生、生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是我一直都追求的目标。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另外,我觉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同时,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张梦圆老师:课堂互动研究意味着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从“技术性实践”研究走向“反思性实践”研究,也隐含着一种新的教学观,“儿童本位”。因此课堂互动研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提出两个变革教学设计的严峻课题,一个是从单纯知识点的目标设定走向“三维目标链”的设定;另一个是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走向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当我们实现教学目标A之际,就得设定其若干下位目标以及相应的若干下下位目标。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的体系,这就是“教学目标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并在“课程标准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链索中,加以落实。  “三维目标链”教学设计的框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不要把目标视为一个凝固的静态的东西,需要认识目标与流程之间的关系。既然具体的实践过程是一个有机的动态运动着的流程,那么三维目标只能根据流程的态势加以相应地落实,绝不可能机械地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平均分摊式的一一对应。

    因而,“三维目标链”教学设计的框架有助于打破单纯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束缚,有助于我国中小学的学科教学真正从“动物训练”的层次提升到“人的学习”的高度。这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本意所在。

 

 

李静雯老师:“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从教书走向育人的转变,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适应了教育改革的时代和国际潮流。

 “三维”课程目标要求下的教学目标,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还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目标转型的早期,基本是机械地照搬“三维”课程目标,并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表述,教学仍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学目标转型的中期,虽然仍存在机械照搬“三维”课程目标的情况,但从表述的主体来看,没有出现早期的“让”“使”等字眼,说明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有了提升,教学理念、课程理念都有了转变。三个维度的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有机融合。一是阐述了对关键学科知识的处理方式。 学习方式为线上网络搜集与线下教材阅读相结合,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前预习,也可以通过课堂自主学习,来促进信息的获取,从而为学科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别对人类活动多方面(利或弊)的影响,并分析单要素或双要素甚至多要素综合作用下的影响,推断或预判可能产生的结果,并提出解决策略,重在落实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培养。三是强调实践与应用。鼓励或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研究,考虑多要素影响下结果、程度的差异性,强调发展、动态、整体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视角,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三个层次逐步递进,每一层次侧重不同素养的培养,同时体现不同素养要求下的教学组织形态。 

 左学文老师: 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对传统的过分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论的一种超越。

读完钟启泉教授的著作后,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我们要确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我们要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徐虹老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基于口头语言的沟通尤其受到重视。实际上,即便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师生之间也会发生数以百计的话语。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口头语言进行的对话,可以统称为“课堂话语”。这样所谓“课堂话语”可以定义为“基于课堂这一教育实践的场域里实际运用的情境化语言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沟通的独特的范式。这话语连锁的范式,严整的相互作用就是经历这种“话语的顺序配置”而达成的。这里的亦即教师的评价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换言之,在课堂话语中借助最后的介入,剥夺了平等的人际关系对话的性质。“课堂话语分析” 的难度极高。这是因为“课堂是一种复杂的环境”。在课堂这种学习环境中,往往要求教师必须因应形形色色的对话情境,迅速地做出抉择。课堂环境的复杂性表现为:其一,多层性。其二,同时性。课堂上诸多事.件会同时发生。在讨论课上,教师一面要倾听并修正学生的回答一面要注意观察没有反应的学生是否也能回答。其三,瞬时性。其四,不可预测性及公开化的课堂气氛。事件往往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发生,而且发生在一个学生身上的事情又大多被别的学生看到。

 

许露老师:阅读了课堂研究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旨在达成自己的目标,由自身发展的持续的有一定导向性的认知,情感,行动的过程。有主动性的孩子往往学习都很好,自己能够管住自己,能够知道自己心中的目标,所以他们就有持续的动力。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就像是油灯,能够一直往里面加油,有持续的动力。

自主学习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的,需要学生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且能够为了这个目标起去奋斗的。1.让学生自主学习,需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民主,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诞不稽、幼稚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3.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李萍老师:钟启泉在《课堂研究》中提出:“自主学习是由多层构成的动态的统整过程中。这里中个人、社会、环境脉络的交互作用,课堂教学课题往往不是每一位学生能够自我选择的,这就给每一位学生造成了难以 适应的压力。”开学已有一个多月,拼音的学习也告一段落。同样的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可是在不经意间,他们的差距已经慢慢拉开了。归根到底,是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完全的激发。每一个个体是不一样,有的孩子天资聪颖,轻松习得,自主学习兴趣强烈;中等生资质一般,在老师的监督与鼓励,还有家长的陪伴下,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一定的激发;然而一些资质差一点的孩子,在优等生眼里极为简单的知识,对于他们来来说却很艰难。课堂上,尚且可以咿呀学语,滥竽充数。一到老师这里,一个个地轮流当面拼读拼音时,他们就面露难色,愣是半天读不一个拼音来。对于这样的孩子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十分的重要。笔者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审视学生,确定适合目标

  作为老师,要了解这些特殊的孩子,一课的学习内容,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分解成若干板块,逐一攻破。在取得每一个细小的成功时,他们也会感到喜悦。因此,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学习。

二、 找好对手,在平等竞争中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渴望成功的,渴望胜利的。我们可以给这样的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找同样学习能力弱的孩子,让他们两两结对,公平竞争。一个好的 对手,也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当其中一个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鼓励与表扬。对另一个孩子提出进步的期待,让他知道在老师心中,他也完全可以做到,激起孩子的斗志。

沈春燕老师:我认为课堂研究的核心便是互动,也是交互的关系。我们教学生的目的不是教,而是让学生将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而这个交互的核心重点在于课堂互动的形式,我们更多的应该从“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去研究。以前的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灌注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在读过课堂研究后我认为,应该改变这种思想,将教材作为媒介,将知识、兴趣、目标发散开来,让我们展开思路理解和发现教材背后的社会现象,这才能更好的的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让课堂变得富有活力与激情,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互动性。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性关系,而不是“压倒性论战”,我们要掌握知识的核心,但是学习探究的过程要让学生从质疑开始最终通过教师的辅助领会到正确的知识内容。

作为一线教师,我觉着书中对我最有裨益的是对集体、个人效度的解读,交流的根源是将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转化为知性感动。与我而言就是多与学生亲密沟通,更上一层的说就是维护好师生的人际关系,让教师作为参与者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说出的都要多考量,多选项的,不使用禁止、命令的语气。这样才会让课堂更加融合,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更加旺盛。

 

期待梅小闻梅书社成员们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触类旁通、提升自己的阅读视野与教学境界。

聚焦儿童学习事实的新型课堂研究不再局限于“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之类的表层问题的行为主义研究;也不再满足个体的认知过程的研究,而是立足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立场,把“学习”视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的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

                                                    -----钟启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