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孝道文化 润泽少年心田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4月21日下午,吴江老干部局银发讲师团、吴江关工委讲师团、吴江区南社研究会讲师团俞前老师以“《论语》中的孝道”为主题,结合鲜活的生活案例,带领梅小六年级学子们共话孝道传承,让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关于“孝”的教诲,在新时代焕发出温暖的生命力。朱耀琴书记参与并主持活动。
一、溯源经典,叩问孝心
俞老师以《论语》开篇,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切入,向同学们介绍: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他特别提到,孔子故里在山东曲阜,而鲁国正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如今吴江与曲阜虽相隔千里,却共享着同根同源的文明脉络。
通过甲骨文“孝”字的象形解析(“耂”为长发老者,“子”为孩童搀扶),俞老师生动诠释:“孝是子女对父母自然的反哺,更是文明社会的伦理基石。”他列举《论语》中19处“孝”的论述,指出“孝”不仅是物质奉养,更需“敬”与“礼”的精神内核。
俞老师结合比尔·盖茨“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的箴言,分享自身经历,点出“孝”的重要性。
二、感知亲情,对话经典
大屏幕上,呈现了许多体现母爱与父爱的图片。在俞老师富有感情的讲解中,同学们对“母爱”与“父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时,俞老师又进行了一次现场小调查,互动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
“知道父母生日的请举手!” 近八成同学迅速举手。
“知道父母年龄的请举手!” 举手人数骤减至六成。
“知道父母最爱吃的菜的请举手!” 仅半数同学回应。
俞老师趁势向孩子们介绍费孝通先生,并叹息:“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写道,传统社会‘孝’是熟人社会的伦理纽带。今天,我们是否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弄丢了这份最朴素的牵挂?”
三、深耕经典,践行孝道
俞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论语的篇目,并从中挑选句子向大家讲解。
(一)入则孝:从《弟子规》到生活细节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朗朗诵读声中,俞老师剖析:“‘父母呼,应勿缓’不是愚孝,而是对长辈的尊重。”他列举《孔融让梨》《狼来了》等故事,指出“泛爱众,而亲仁”与《中小学生守则》“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内在关联,强调“孝是修身的起点”。
(二)敬养之别:乌鸦反哺的启示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的诘问振聋发聩: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俞老师又向孩子们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
(三)礼制传承:从“事之以礼”到生活礼仪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俞老师强调,礼节是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而孝敬父母的第一层,就是以礼视之。同时,俞老师还给孩子们提供了尊敬父母的10条礼仪,实现了这句话的当代实践。此外,俞老师还补充了汉文帝时期淳于意女儿替父伸冤,以及吴江同里镇人顾宽为母亲修建“感梅亭”的故事,为孝敬父母的实践举例。
(四)父母之年: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的告诫引发讨论。俞老师讲述孔子与弟子丘吾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对话,诠释孝的重要性。
(五)三年无改:父亲的背影与家风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俞老师告诉大家,我们应该传承父辈的优良传统,坚持父辈的志向。俞老师分享了自己为何会进行这样的宣讲,正是在传承父志。
四、家国同构,薪火相传
在讲座的最后,俞老师强调:古人以孝治天下,这里不单单指对父母的孝,由对社会,对国家的孝,大孝于天下的孝。因此他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张载的千古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朱耀琴书记在讲座结束后作总结讲话。孝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流动的温情。她希望,全体同学能够把孝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带领同学们再次齐诵《论语》片段。在在稚嫩而坚定的读书声中,这场浸润心灵的国学之旅圆满落幕,而“孝”的种子,已在无数童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