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闻梅书社、梅苑教科协作组开展主题交流分享活动
教育杂志的批判性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途径,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梯。为探讨如何从教育杂志中汲取智慧,将理论转化为课堂实践,再迁移到论文撰写,让老师们看到了教育思辨的多样可能。2025年5月16日,梅小教科室组织闻梅书社、梅苑教科协作组成员开展了“教育杂志的批判性阅读:从杂志到课堂的思辨”主题分享交流活动。
主题交流
在阅读中保持思辨意识,能帮助我们跳出被动接受的局限,辩证分析教育理论的适用性与实践价值。通过质疑、反思、联结,将杂志中的观点与自身教学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从"纸上谈兵"到"课堂实战"的创造性转化。下面是教师代表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孙颖老师:我深知教育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中充满着反复与调试。或许我们不必苛求每个策略都完美落地,但可以像杂志中倡导的那样,从"精简一道重复性习题"开始,在"设计一份分层任务单"中突破。当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持金针者",教育理想的星火终将汇成璀璨的星河。
丁佳怡老师 :今天我有幸与大家分享读《物质丰裕时代学生优势需求的转变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的感悟。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谋生”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醒我们,当前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多建立在自我实现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价值感。其次,注重班级氛围的营造,通过团队合作等,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最后,与学生个性化交流,帮助制定合适的计划,让他们在学习中看到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占骄阳老师:阅读《赏析·体验·探究: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计算教学的层级策略》一文,让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有了新的思考。文中提到的赏析式融入,在小学数学课堂思辨中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教师引入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故事,能让学生在了解知识起源时产生思考。体验式融入则为课堂思辨提供了实践土壤。呈现经典数学名题,让学生体验古人思考方法。探究式融入进一步升华了课堂思辨。学生不仅要运用数学知识解题,还要理解题目背后的文化含义,在文化与数学的交融中,培养综合思辨能力。通过这三种融入方式引发的思辨,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肥沃土壤,真正实现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
周嘉琪老师:阅读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情调并非一种抽象的理念,而是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点滴细节中。可能是对某个学生独特想法的赞赏,可能是对挫折中孩子的耐心引导,也可能是对课堂氛围的精心营造。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能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信的种子,点燃求知的热情,塑造健康的人格。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心灵,用智慧去点亮每一个梦想。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赋予他们终身受益的力量。
徐梦菲老师:读了张菊荣老师《单元教学里中的“教—学—评”咋一致》这篇文章,为我的教学实践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了解了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里真正落实。文章开篇点明单元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强调其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能再将教学、学习与评价孤立看待,而应将它们紧密相连,共同指向单元学习目标。这篇文章让我对单元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有了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以此为指引,努力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让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褚秋莉老师:在智能设备主导儿童阅读的今天,这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重构识字教学的论文,犹如春日细雨滋润着教育田野。作者将"生活即教育"的哲学智慧化作具体的教学策略,让汉字教学从机械描红的困局中突围,展现出令人欣喜的教育可能。这篇论文的价值不仅在于为识字教学提供了可操作范式,更在于其展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当代生命力。当汉字教学从作业本走向菜市场,从描红簿延伸到文化工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让知识在生活土壤中自然生长,让学习成为生命绽放的过程。这种教育哲学的实践,或许正是破解当前教育内卷化困局的一剂良方。
经验分享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真问题源于课堂,好论文成于实践,在"做中学、思中写"的循环中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教科室邀请了在区课题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获得者分享自己的课题论文撰写心得。
徐婷婷老师: 这次有幸获得区教学论文一等奖,我深知这份荣誉里面不仅有个人的努力,更有学校提供的各种帮助。论文的创作过程,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实践探索之旅,要把文章的“根”深深扎进自己教育实践的土壤之中。这份荣誉是认可,更是激励,我将持之以恒深耕钻研,在漫漫教育路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的研究。
吴惠婷老师:能获得此次论文奖项,我倍感荣幸。撰写论文的过程充满挑战,从选题构思到反复打磨,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汗水与思考。感谢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让我得以接触前沿教育理念;感谢导师和同事的耐心指导,他们的专业建议为论文指明方向;更要感谢学生们在教学实践中给予的启发,让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未来,我会继续扎根教学一线,用科研助力教学,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事业。
本次"教育杂志的批判性阅读:从杂志到课堂的思辨"主题交流活动,通过六位教师的深度分享和二位获奖者的经验传授,生动展现了"理论—批判—实践—提炼"的教科研闭环。活动不仅揭示了批判性阅读对课堂教学的赋能价值,更以获奖论文为范例,印证了"从课堂中来,到论文中去"的科研路径。希望我们都能以批判性阅读为起点,将思辨融入课堂,用科研赋能教学。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课题深度研】深耕课题结硕果 梅小科研绽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