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写作上没什么天赋的人,能做到的也仅仅是能在笔下宣泄自己的一些情绪,流露些许当下的心境。为此,我常常羡慕周围提笔即有温度和深度的人,他们的一字一句总能带给我们思考和力量。有人说“写作是丰盛的”,但对我来说,“写作”二字总是如那天边月,带了点距离感。
当各种“先天”或“客观”的困境制约着我们写作水平,常常会让我们陷入一种瓶颈。因此,当真正需要撰写论文时,无形的压力随之而来,忽感自己孑然一身孤独的站在黑漆漆的小道上,是勇敢面对?还是胆怯的逃避?
深夜点灯,孤独相伴
记得上学期,我临时接到学校布置的比较棘手的任务:要求撰写一篇我校综合实践方面的特色项目报告。当时迷茫、苦恼、焦急在心里四处弥漫。虽然自己兼职综研课程,参与设计、总结学校德育方面关于“寻水中“八仙” 护一方水源”主题研究活动,但还是与我自己语文学科跨界甚大。
想落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更别提我校综研特色项目的思路、框架、项目特色。好在学校教科室邀请孙校长、杨校长以及身怀六甲的综研教研组长黄丽萍老师等人围坐一起,来商讨如何厘清学校综研特色项目思路,形成特色项目。有人建议结合学校以前开展的“解锁水密码——吴地水文化”综研活动,突出学校吴地文化水馆的教学基地特色;有人建议围绕长漾里稻米文化研究基地寻找突破口;有人建议从梅堰的水入手等。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大家逐渐汇聚到梅堰的“荡”、“漾”活动特色,提升到水文化课程。
饭后的夜晚静悄悄,我把上述的建议慢慢的梳理、反复酝酿、大胆提炼,再借鉴教科室提供的一些范例特色项目报告。我初步确定了大致方向:以荡漾文化为特色创设校本课程,打造系列特色项目,构建独特育人体系,初定题目为《悠悠梅堰 “荡”“漾”精彩》,将基本框架搭建如下:一、“荡”“漾”出彩:水文化校本课程目标;二、“荡”“漾”多彩:水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三、“荡”“漾”神彩:水文化校本课程实施;四、“荡”“漾”喝彩:水文化校本课程评价;我尝试从荡漾的彩做一些文章,围绕课程活动的目标、开发、实施、评价逻辑展开叙述。
窗外的月亮已悄悄爬上了屋顶上空,身边宁静得似乎有些窒息。我趁着思路还算清晰,赶紧“开工”。但真正动笔,才发现自己知识面的匮乏,即使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性素材,但由于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经验,我在组织语言时总是磕磕绊绊,无法将活动明晰地用文字展现出来,几部分内容我自己读来都显得重复,却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修改。不知不觉,手边的水杯已经见底,于是动动僵硬的脖子,揉揉酸胀的眼睛,抬头望向窗外,已是深夜。拉上窗帘,踱步回到桌前,跳动的光标不断提醒着我还有大半文章亟待完成,我的不安、焦虑在深夜中被渐渐放大,没有人知晓此时我的一切。那时的我想,原来,写作竟是如此孤独的一件事。
团队力量,指明方向
熬了近乎一夜,就像挤牙膏似得,终于让报告初见雏形。我带着忐忑的心情,接受了学校第一次面对面指导。也许是自己底气本就不足,所以在收到大量修改意见时,第一反应不是失落,而是一种如释重负,终于可以让文章内容更有深度了。杨小琴副校长帮我细化报告里的框架,建议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成果”五个板块为主,分层次阐述项目实践过程,能让读者读来更加明晰;孙筱坤校长补充特色内容,讲述了“荡”与“漾”的区别,并建议融合我校科技特色与德育特色,如梅花卡奖励机制等。再次提笔,文字流畅了许多,也收获了更多的肯定。
浩瀚宇宙,星辰聚拢,才能绽放出最亮的光芒。我们梅小总是能发挥团队的最大力量,推着年轻人前进。
没想到这篇磕磕碰碰的报告,又被学校教科室准备报送参加省管理论文比赛,即将参加吴江“五大杯”初选。随后学校邀请到区教科室余家友主任对我们这些论文进行“一对一”现场指导,余主任建议突出论文格式,凸显教育意义,从教育困境、教育增值、教学突围、教学效应等方面进一步厘清了学校综合实践研究梅堰荡漾的意义、价值、策略与评价。于是,我的马不停蹄、趁热打铁修改上述文章,此时的论文主题、框架、质量已脱胎换骨:
一、教育困境:文化游离 资源流失
(一)教学内容游离乡土文化
(二)教学实施缺少身边资源
二、教育增值:特色课程 文化育人
(一)亲近“荡”“漾”
1.走进荡漾科普馆
2.趣谈梅堰“荡”与“漾”
(二)探究“荡”“漾”
1.大龙荡水八仙种植研究
2.长漾里稻米文化研究
(三)保护“荡”“漾”
1.科技护水创意课程
2.童心描绘创意课程
三、教学突围:活动引领 评价护航
(一)学科整合性活动
1.科学教材统整
2.跨学科融合
(二)系列主题活动
1.荡漾我知道——调查研究活动
2.脚步来丈量——寻访探究活动
(三)评价性活动
1.生生互评:“水滴”争章
2.教师主评:五色“梅花”
四、教学效应:多彩课程 累累硕果
1.形成“荡漾文化”课程
2.收获“荡漾文化”系列成果
一旦有了明确的思路与有效的指导,以及理论的支撑,我竟然一口气洋洋洒洒写出了6000多字。好消息终于传来。这篇由报告“脱变”为论文,幸运入选了2023吴江区“省管理论文评比”初选,期待能在年底拿一个省级奖项。
“好事”还没结束, 教科室戴老师又把我这篇文章积极推荐给国家二级学术期刊《小学教育研究》发表。大约两个多月后,《小学教育研究》编辑部来了反馈意见,让我把6000多字的文章删减到4000字以内,再注意论文表述的规范与理论支撑等,一稿,二稿,三稿......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从《悠悠梅堰 “荡”“漾”精彩》到《“荡•漾文化”背景下乡土特色项目的教育意蕴及教学样态》,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思维与思维碰撞、融合、重组。忽然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战士,不断地面对困难,却又不断地在他人的帮助下披荆斩棘。
突破自我,收获惊喜
我深深感到:写一篇文章不难,但是要完成一篇高水平的文章,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大量的精力,呈现出的那些文字,是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结,是思考方式的具象化,更是我与自身的一种对话,还要不停推翻与修改的过程中重构完成。在一次次否决与肯定之间,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更需要一种破蚕成蝶、脱变自我的勇气。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我明显感觉自己写作的能力得到了飞速的进步。
也许我仍然笨拙,但我也有倔强,期待不断突破自我,迎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