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梅教师·读写结合练·74期】莫道浮云终蔽日 ----记录自己踏上教师岗位3个月的点滴进步
日期:2023-12-15 08:36:48  浏览量:27

苦思许久,要如何来概括描述自己踏上教师岗位的三个月,或许就是“一团乱麻中理出线头”。从大学校园走进小学校园,从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就是在一团乱麻的琐碎中找到出发点、逐渐理清落脚点的过程。这过程曲折辗转,喜忧参半,需要变得坚韧,习惯沉思和自省。 

青山缭绕疑无路

早在暑假新教师报到时,我就得知学校会有新教师“亮相课”。思及自己,对上课的形态是模糊还是陌生,自己说不清楚,况且在授课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善表现自己,我愈发底气不足,心底生出几分忐忑不安来,只期盼着尽可能晚一些时候再面对。

开学第一天,我就收到了学校的新教师“亮相课”安排表,竟安排在下周!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只觉前路“凶险万分”。正当我独自焦灼之际,我的师傅卫老师在课后,笑吟吟的给了我许多建议,还提醒我请教办公室里几位同事,因为她们刚带完五年级,比较熟悉课文内容知识。经过几次请教与酝酿,我决定尝试挑选《桂花雨》这一课。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能上好吗?我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吗?我能扎实地完成教学目标吗……带着许许多多的疑惑,我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利用周末,我阅读数遍教材,再上网查看学习多个优秀课例后,开始构思教案思路,周日下午终于将初稿教案发给师傅,而她仿佛在等着我般,立刻给我回复,并针对每个环节帮助我进一步梳理、明晰。师傅的精心点拨让我豁然开朗,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将我原本松散的思路巧妙串连起来,并且对于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按着师傅的建议与思路,我好好回味着整理着。周一借师傅的班级,匆匆试上了一遍上课流程。试完后,师傅马上拉过一把椅子,打开书又给我针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耐心点拨,我结合师傅的反馈再次修改。随着上课困惑逐渐解决,教学思路进一步明晰,我的信心也随之提升起来。

忽见千帆隐映来

上课那天,我守着上一节课的下课铃声悄悄走进教室,调好课件、板书好课题后,有些无措地站在讲台前候课着。我不知道我们班的孩子会不会看出我的紧张,会不会觉得闹哄哄的课间,沈老师为什么要奇怪地“定”在这里?我只知道我的大脑好似停止了运转,只留一片空白等待上课铃声响起。我默默深呼吸,强迫自己重新思考起来,将准备好的开头导入再在脑海中演练一遍。

上课铃声响了后,我尽量劝自己忘记教室后坐着的各位老师,专心投入课堂中。虽然前几句话有些紧张,但随着课堂步入正轨,我也渐渐进入状态,有一刻无比庆幸自己上过一遍,比较熟悉。然而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在进入体会乡愁的板块时,我漏掉了一个问题:小时候经历桂花雨和现在回忆桂花雨的场面,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心下一乱,本想继续囫囵上着,却发现没有问题的引导,孩子们确实无法触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于是我只得回过头重新问一遍,这一板块便讲得有些颠三倒四,自己站在黑板前,仿佛在强撑。课后,高语组老师及时进行评课,老师们纷纷讲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在哪里创设一个情境,课堂朗读提高有什么可行之策,点评语言如何进一步深入……这些“金玉之言”,使我受益匪浅。我这节课上得实在是不怎样,但老师们很包容,让我备受鼓舞。 

 风物长宜放眼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亮相课”后,我对未来要如何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思考。大学四年,我虽认真对待专业学习,却少看了很多“闲书”,荒废了阅读。因腹中笔墨少,这使我很多时候不再胸有成竹。这不,刚工作不久就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了。因此,我决心要重拾书本,从书中汲取营养与教学的灵感。此外,我习惯在上课前看教参看课例,缺少自己的思考。我常常想,别人那样“浑然天成”的教学过程,肯定不会是东拼西凑得来的,于是我尽可能抓住自己那些细微的、稍纵即逝的想法,尝试在日常教学中运用。

 

前几日上《山居秋暝》,需要给同学们讲讲“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的“新”字好在哪里?“莲动下渔舟”的“下”字是什么意思?讲着讲着我突然就想到可以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就跟同学们说老师也要来作诗,改成“空山落雨后”,“莲动过渔舟”,怎么样?“落”字也能表示刚下过一场雨,“过”字也能说明小渔船穿过莲叶,为什么王维不这么写?没想到一对比,同学们自己也能品出“新”字之清新如洗与“下”字之顺势而动了,对于山间生活的悠闲惬意也多了分体会。从一开始问下去鸦雀无声,无人举手,到有五六位同学举手,我知道他们也在跟我一起思考。

回顾往事,如在目底,短短三月余,我已在逶迤曲行中感受到教育工作之纷繁复杂与遒劲绵长,而自己也比任何时候都成长得更快。短短三个月里,我得到了许多同事无私的帮助与鼓励,慢慢习惯与同事们和谐相处,与孩子们建立起一定的默契,面对一双双眼睛盯着我时,终于从容淡定许多;短短三个月里,我走向“清晰”的过程中,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群里默默给我加油呐喊。

坚信未来前方的路上,一定会有无数的美景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