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动态】青蓝相映 携手共进 ——2025闻梅第二届教科师徒结对活动
日期:2025-02-20 10:54:48  浏览量:14

为了跨越式培养梅小教师教科骨干力量,提升骨干教师的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学校教科校本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实现教科“弯道”超车,2月19日,梅堰实验小学教科室举行了“青蓝相映  携手共进”闻梅第二届教科师徒结对活动,赋能师徒共成长。本次活动由教科室干事张晓兰主持。

 青蓝相映  结对启航

聘书相授 青枝绽芳

严卫强校长和杨小琴校长向全体教科师傅颁发聘书,徒弟们向师傅敬献馥郁鲜花。一纸聘书,承载着学校的信任与嘱托,一束鲜花,表达着青年教师的敬意与感恩!

 

青苗立志 丹心授业

青蓝同心的传承模式正在为梅小教科研注入持久生命力。师徒们情真意切的交流,“青苗立志 丹心授业”成为共同守护的永恒追求。

 

(徒弟)张春陵老师:在本次教科青蓝活动中,觉得自己宛如一株一次次褪去笋壳的新笋,立于林荫之下。今日结对仪式,恰似园丁为幼苗系上攀援的竹架;而枝叶间漏下的光束是师傅们已经即将赠予的星辰。我愿化作师傅砚台边的一滴墨,在一次次临摹中,参悟智慧。把师傅的点滴教诲化作明心镜,悄悄照出自己教科研风格的轮廓;如果某天我的教科研长出闪耀着的藤蔓,那攀附的轨迹,必是这些日子里,一次次反思、衡量埋下的养分。请允许我以新笋的姿态躬身:承学校厚土扎根,借师傅春风拔节,早日长成一片能予人荫蔽的竹林。  

(徒弟)周嘉琪老师:我今天有幸将成为申博士的徒弟,开启一段全新的教育科研旅程。非常感谢学校教科室为我们搭建教科发展的平台。教科研是一项慢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教育问题,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总之,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教育科研工作中去。我相信,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

 

(徒弟)占骄阳老师: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有激情、有梦想、有闯劲,但与经验丰富的教科前辈相比,我们还存在诸多不足,迫切需要师父手把手的指导帮助,尽快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在今后的教科研工作中,我将守住"三心":一是"用心"。我们要积极主动用心向师傅请教,平时多问、多听、多总结。二是"虚心"。虚心接受师父对我们的批评和指正,多想、勤问、多写、多反思。三是"全心"。要有效提升自身教科研水平,我们必须全力以赴、静心体悟、潜心耕耘。

 

(师傅)朱耀琴书记:青年教师的成长同荔枝保鲜的奇迹,在看似不可能处创造可能。正如《长安的荔枝》中的唐代小吏用十一天改写命运,教育者亦需秉持“纵使失败,也要丈量离终点多远”的信念。学校为大家搭建传承与创新的平台,师傅以经验夯实根基,徒弟用活力点燃思维火花。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艺术。望师徒共筑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攻坚中传承教育薪火,于教学相长里书写传奇。

领航寄语 星火致远

“以蓝为舟,载教育星火;以青为帆,向未来启航。”校领导们殷切寄语,期待青蓝活动能推动梅小“老带新、新促老”的良性教科生态氛围,教学相长,双向赋能。

 

戴西洋主任:学校依托校本专家与青年骨干两大优势,持续推进教科师徒结对。本届活动重点实现两大突破:其一,双向赋能打破单维传承。构建教与学的共生循环,师傅传授课题攻坚与论文写作等实战经验,徒弟反哺信息化教学等创新思维,在思想碰撞中实现双向滋养。其二,团队联结凝聚科研合力。以师徒为纽带,将个体成长嵌入团队发展,形成“老将引路夯根基、新锐突破拓边界”的协作方式。将“两人行”升级为“群策群力”,让分散的智慧凝聚成“有深度、能落地”的教科研成果,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杨小琴校长:“阅读是教育生命的底色,写作是专业成长的阶梯。”她建议青年教师坚持双轨阅读:通过文学经典滋养人文情怀,感知时代脉搏,拓宽育人理念;深耕教育专注汲取前沿理念,将理论智慧转化为教学实践。坚持“笔耕不辍”,通过教学反思沉淀经验,依托案例研究破解难题。她鼓励师徒共读共写、共鉴共融,让文字成为教育智慧的接力棒,在书香浸润中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严卫强校长: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要聚焦三个支点:1. 向师傅学习,超越师傅。在继承师傅的教育智慧的同时,敢于突破与创新;2. 不要“表演”努力,要下真功夫。以真问题驱动备课、以真数据优化课堂、以真反思改进策略。3. 研究学生。向内深耕,破译儿童成长密码,在师生对话中生成教育智慧。

教育星河中,师徒相携点亮传承之光;成长沃土上,竹影拔节谱写育人华章。愿今日播撒的科研薪火,在时光淬炼中燃成璀璨星海,照亮梅小教育人砥砺前行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