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梅教师·读写结合练32】双向奔赴的幸福
日期:2023-02-17 08:36:16  浏览量:391

          

       双向奔赴的幸福

|王莹

课堂是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儿童几乎二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课堂这个儿童成长的场域,让它真正成为儿童全面发展和成长的场域。

                                            -----钟启泉

 

杨绛先生说:“这世上所有的关系,都是相互的”。师生亦是如此,师生的互动才能成就有意义的课堂。一个有深度的课堂,从来都不是一个教师的独角戏,或是一群孩童的群戏。读完钟启泉老师的《课堂研究》,我想课堂更应该呈现一种双向奔赴的幸福,“你”坚定地走向“我”,“我”热烈地回应“你”!

 

课堂是儿童优质成长的场域

 

在急剧变革的21世纪社会中,学校教育的目标指向了“21世纪型能力”。这意味着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型:从“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型为“素养本位”的“能动学习”。有意义的能动学习始于“问题”,而问题正好能引领“你”坚定的走向“我”。

孩子的问题有的平平无奇,有的千奇百怪。比如,四则混合运算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平均分可以分成一份吗?为什么数字在读作的时候一会写成汉字,一会写成数字……虽然我们不需要在课堂上全部回答,但是一定要做到认真倾听。因为问题的提出是孩子有意义学习的发生。问题的回答方式也是一种艺术。把一个个的问题简单地告知,不如将其转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问题学习方式,在自己或同伴等自主、协同学习下,自律自主的探究或许更能意味这数学学习的开启,让原本萎缩的学习赋予无限生机。

 

 

还记得在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学习中,对于例题45+23的算法,教材给出的算法是:先算45+20=65,再算65+3=68。但是,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中不乏出现这样的算法:先算5+3=8,再算40+20=60,最后算60+8=68。虽然这样的算法与教材中的算法不一致,但是我们应该给与肯定与赞赏,因为这是孩子根据自己的知识的形成的方法。接着,从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口算中可以发现,其实孩子的算法是比教材中的算法更加简单。三年级的孩子便在课堂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舍易求难,简单的方法不用,而且使用难的方法呢?此时,我没有心急去解释为什么。第二天在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时,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对比思考为什么书本上不使用他们的算法。学生发现:这样减法里面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很容易出错。而且退位减时,个位减个位不够减更提高了出错的可能性。最后,孩子们通过自主对比学习体会到要在多种解法中选择最优解。

 

 

这样的问题学习方式的价值在于当儿童置身于相类似的问题情境中时能够自己展开学习。但如果当我们一味地追求完美而刻意地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时,学生思考问题的活动也将会戛然而止,就会产生功能性的固化,把问题的功能矮小化。

通过问题学数学已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理念,对数学问题的热爱与钻研,对数学问题的痴迷与执着,就意味着情感的投入、意志品质的培养。有“问题”的课堂才能促进儿童的优质成长,问题的提出也是他在坚定走向“你”的痕迹。

 

课堂是教师临床研究的战场

 

课堂是一个创造新奇的场地,当教师每时每刻都痴迷于教学的创造、潜心于变革自身的时候,这样的课堂同时也是点燃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发现与创造的灯火。想比所想,潜心研究正是“我”在热烈地回应“你”!

热烈地回应孩子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理念。我们必须以儿童的问题为出发点,又以儿童的生长为终极归宿,凸显儿童本位的深度与魅力。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有时总会哑口无言,甚至脱口而出: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比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还记得有个孩子突然打破课堂的宁静,在下面嘟囔着说道:为什么一定先乘除后加减?当时的我也是面露难色。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运算规则,是被规定的。还记得受贲友林老师《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一书的启发。我例举了两个具体情境:1本笔记本5元,1个书包20元,小军要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要用去多少元?一份套餐里包含一杯可乐和一个汉堡,一杯可乐5元,一个汉堡20元,小明买3份套餐需要多少元?这两个情境证明在实际生活中,既有需要“先乘除后加减”的问题,也有需要“先加减后乘除”的问题。至于先算什么,要不要加小括号,则取决于我们的规定,运算顺序归根结底是“求简”的需求。鉴于此,学生能够感受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确实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但人为的背后总是有它的合理性。作为教师我们分析问题需要发现它温情和有趣的一面,让深度成就生动。

 

 

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可能都是一个可见的研究,当我们把每一次的反馈都当成一次小小的研究,我相信:唯有探究的课堂,才称得上是充满智慧能量的、高格调的课堂。课堂是一种文化性的实践,不要奢望“一夜春风满城花”,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漫长的持久战。“舍”掉的时间往往会以不一样的形式获“得”。

有人说:并不是双向奔赴才幸福。单向奔赴也有很多小确幸,就像父母对孩子不求回报的爱。是呀,很多幸福都是从单向奔赴开始。但我想,双向奔赴才能赋予彼此更多的色彩,才能赋予课堂更多的意义,这是幸福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