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梅教师·读写结合练39】孩子们的“示范”想象
日期:2023-03-10 14:13:00  浏览量:383

                                  

   |沈晨丽

“花儿为什么会开我有些俏皮的问。

“她睡醒了,伸懒腰,不小心就把花骨朵顶开了!长得白净的男孩眨了眨亮晶晶的眼睛,不假思索的说。

可能它身边的花都开了,所以等不及了奶声奶气的小女孩撅着小嘴巴答道。

你们都不对,它要进入比美时节了前排的小女孩边说边舞蹈着。

“因为春姑娘来啦

……

这是我曾经执教一年级美术《茂密的花》时,孩子们瞬间说出的天真无邪、五花八门的答案。我就在思考:如果我们一线美术老师们也能跳出“唯一答案”“答案是什么”固定教学思维模式,站在这种模式的反面去思考“答案不是什么”,或许会收获超越答案本身的更多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们给了我们教师最好的“示范”想象。

 

这意外而真实画面让我难以忘却,感叹孩子们超凡的想象力。记得法国作家雨果就曾有对想象的评述:“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美国哲学家查尔斯在《影响人类历史的名人思想大观》中指出:“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学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骤。”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呵护孩子的想象力是何等重要!

其实,珍惜孩子丰富的想象力的逻辑背后,就是激活孩子积极的求异、逆向思维,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中能具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答案的思考力,最终孩子们拥有非凡的创新力。于是,我在美术课堂上,尝试着、努力着。

 

           趣味听觉: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奇妙声音,潺潺的流水声、动听的鸟语声、凶猛的动物吼叫声、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声、空中的飞机轰鸣声……如果美术老师能针对教材上的不同内容,大胆运用通感教学,采用趣味听觉教学设计,启发学生仔细分辩不同声音的特点,根据学生所见所闻,来回忆和联想这些声音可能来自那些造型及各种变化,为下面的设计、绘画造型巧妙地作好铺垫,一定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例如二年级新教材美术课《我喜欢的鸟》一课,如果上课一开始就直接让二年级的学生欣赏不同鸟的图片,我想学生的学习状况肯定不会好到那里去。于是我创设一个情境:“今天沈老师在公园里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特地录好带来想和在座的同学分享,想不想听听什么声音?”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于是我播放一段不同鸟的录音。台下面的学生情不自禁的说是鸟的声音。我卖关子的说:“这是一段鸟王的鸟语,向大家问好呢!”学生一听乐了,兴趣马上激发出来。我顺意启发:“你能想象一下鸟王的形状吗?”“鸟王的宫殿会生活在什么神秘地方呢?”下面的回答充满了想象和童趣。像这样的有设计有新意的利用听觉教学,还有很多,例如《飞机飞啊飞》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辨听空中不同飞机的声音节奏,感受飞机的造型与功能,然后在欣赏各种飞机图片,那么学生把握飞机的结构就变得容易而变得积极好学了。听觉教学在此刻一点都不显得刻意而自然、智慧。

       妙用触觉、嗅觉:释放学生的创造力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直观教学,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他们好动、好玩、好奇,是他们的特性。我们美术老师不妨抓住这学生特点,运用通感中的触觉、嗅觉来设计一些新颖独特教学,相信这样的教学,说不定会变成教学的亮点。例如《画感觉》这课,教学目标要求运用色彩、点、线、面来表现内心的感受。那么感觉怎样恰当的表现出来,怎样感受色彩的变化,对二年级的学生包括老师都提出较高的要求。于是我一改往常的讲授形式,先邀请一学生(蒙上眼)上台来摸一摸布袋(橙子、红辣椒各一只)里是什么?摸上去什么感觉?台下的同学跃跃欲试。接着把摸出来东西让其闻一闻又有什么感觉。下面的学生情绪立马高涨起来。更刺激的是:学生知道是橙子后,我让大家说一说其味道后,我随即切开橙子现场让刚才几位发言积极的同学尝尝。酸酸的、甜甜的。这时候老师见机点拨归纳甜的色彩,辣的色彩,苦的色彩等,教学效果是你想象不到的妙。把孩子的好动、好奇的心理结合到美术教学中,利用触觉、味觉、视觉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让绘画与游戏寓教于乐,这样的通感教学妙处不言而喻。

 

孩子大都有绘画的潜能,并非少数孩子独有的能力。老师不用指令孩子去画什么,而是创造条件尝试趣味激活孩子的听觉、嗅觉、触觉,引导他们如何学会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画画。不妨尝试运用通感教学激活孩子感觉、感悟甚至感动。

当然,孩子美术互动中,一些孩子无从下手,不知道画什么的时候,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根据孩子的不同兴趣、活动体验和能力,帮助他们确立表现的主题,并在结构、造型和色彩等方面去启发引导。游戏、体验、交流、想象是帮助孩子将记忆中的相关与图示进行重组的有效方法。

总之,我们美术教师在自己的日常美术教学中,更多的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发挥孩子的天性和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不能以教材画地为牢,而应该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