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练】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
日期:2023-03-30 09:50:43  浏览量:377

                     ---------梅堰实小闻梅书社开展悦读交流与教育随笔微讲座活动

 

钟启泉教授在《课堂转型》鲜明指出:课堂转型的实践无非就是克服“被动学习”的局面,实现“能动学习”。理想的课堂永远是火花四溅、能源充沛的思考世界。为了推动教师专业阅读与检验阶段阅读成效,331日,梅堰实小教科室组织闻梅书社成员开展了“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悦读交流与教育随笔微讲座活动。本次活动由梅小教科室戴西洋主任主持。

 

 

                      能动学习:课堂转型的样态

     闻梅书社成员们在专业阅读钟启泉教师的《课堂转型》过程中,对能动学习这一章节内容非常感兴趣,纷纷思考与讨论何为能动学习?为何要能动学习?其构成条件?能动学习中“好课”需具备什么?通过交流分享进一步提升了成员们阅读视野与理解力。

一、说说理解的能动学习

 

周秦老师:我理解的"能动学习"强调让学习者参与具有真实社会实践、丰富而具体的境脉与情境中,学到的知识是真实且能在现实问题中发挥作用的。这种"真实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把学习设计成体验性的社会实践,让儿童在其中获得生活实感与关注点,并通过对话性学习不断深化认识。

 

徐梦菲老师:能动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不是单纯记忆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者能够活跃地应对各种课题,并富有实感支撑的学习。传统的学习通常是通过教师注重知识传授,而能动学习主张引导学生自主积极思考,以学生自律性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

二、谈谈课堂转型为何要能动学习?

 

吴惠婷老师: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变,教育也顺势改变。因此课堂转型成为学校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转型中,学校教育目标需要指向“21世纪型能力”,这种能力叫做“关键能力”或者“核心素养”,意味着人们从被动学习转型为能动学习。能动学习是培养思考者的教学范式能动学习首先要求教师设计能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能动学习的指引下,获得了真实的学习力。能动学习还要求学生的高度参与,着力摆脱过去单纯“听讲”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更加深入思考,即“深度学习”。

 

冯颉缘老师:课堂转型的根本性标志就在于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动者”。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向培育儿童成为出色的问题解决者。不过,人的学习是在具体的境脉与情境之中产生的,因此,只有学习者作为当事者“参与”知识得以现实地起作用的真实的社会实践之中时,“学习”才得以实现。所以从根本上说,课堂转型的实践无非就是克服这种教学异化的局面,也就是克服“被动学习”的局面,实现“能动学习”

三、能动学习构成条件是什么

 

许露老师:能动学习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唯有在探究这一种具体情境中才能活跃的发挥作用。要培育儿童的探究能力,就得积累于精密编码,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命令。能动学习是协同性学习活动。能动学习是儿童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置于课题达成与问题解决的协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让思维碰撞出火花,在同他人的交流中受到激励,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

 

左学文老师:能动学习的三大构成要件为:探究性学习、协同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尽量将权威性、命令式、习惯性的语言转变为精密编码的语言,如教授知识不是硬塞给学生,要接受学生的质疑,促进学生思考、判断和表达。而且要善于把学习活动同具体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协同性学习活动要求教师通过构建学生小组学习来发挥儿童集体的教育力,如教师可以尝试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其倾听其他学生的想法,多抛出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引发学生议论,提升学生反应的品质。反思性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在学习阶段中发现哪些问题,如何通过思考、运用知识和沟通去解决这些问题并获得概念的发展。

四、能动学习中“好课”要具备什么

 

孙颖老师:与被动教学的“先教后记”的机械性记忆相反,能动教学遵循“先学后导”的原则,课堂上要体现“依标自学——小组交流——展示提升——反馈拓展”这一基本思路。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以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终极目标。其课堂特点是让学生能动起来。只有学习者作为当事者“参与”知识得以现实地起作用的真实的社会实践之中时,“学习”才得以实现。教学的思考方式本身从“教”转向“学”——这种教学范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张梦圆老师:一节好课的标准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衡量,分别是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第一,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从课堂主体转变为课堂主导,指导学生进行议论,在倾听中洞察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进行反思。第二,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能够自主自发地高度参与课堂互动,从记忆者转变为思考者,不再成为课堂中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主动积极、协同合作、时常反思地参与课堂学习。

                        教育随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随笔是教师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是一种反思性教育科研。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能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施展自己的专业才能从去年九月份开始,梅小50多位教师们专题推送【闻梅教师 读写结合练】的教育随笔,展示了成员们写作和自信,但发现一些教师的教育随笔存在爱生泛滥;游离主题;文体不分;文章干涩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梅小教科室戴西洋主任为闻梅书社成员们准备了《如何撰写好教育随笔》微讲座。首先,戴主任从概念上帮助教师们厘清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学故事、教学反思、阅读心得等,旨在还原教师教育科研的本来样态。其次,重点引导教师如何撰写好教育随笔。1、讲述课堂上的故事。对所用教材的反思。对一节课的再教设计。“课堂拣金”的精彩片段;“课堂捉虫”的不足之处。2讲述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搜寻“熟悉风景”背后的故事,反思熟悉中的“陌生”与冲突。叙述把自己“放进去”的场景。3灵活运用教育随笔的多种方法。聚焦细节化描写;聚焦主题化描写;聚焦方法描写:例如倒叙、渲染、对比、借喻、总分总、线索化、悬念化等等。干货满满的微讲座,帮助在座老师们重新厘清了对教育随笔认知,增添了撰写教育随笔的信心。

 

悦读,照亮教师的教育人生;教育随笔,记录着教师的生命价值,提炼教师的理性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