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已经16个年头了。父亲对我的影响却历久弥新。父亲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他的一言一行处处透露着党员的本色,以致年少时的我对“党员”是敬畏的。
一身正气
父亲是村里的干部(当时管村叫大队,他是副书记),忙碌是他最真实的写照。除了忙大队里的正事,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得他出马。但凡谁与谁有个摩擦,哪家与哪家有个纠纷,父亲就会被叫去当“娘舅”。于是乎,印象里父亲经常是刚刚端上饭碗,还没来得及扒上一口,就被匆匆赶来的村民给叫走了。村民们的反馈是:“只要吴书记一句话,我们就服。”
村里的书记调任到镇上了,临走前,他推荐父亲当书记,村里人也很拥戴。可是父亲却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文化水平不高(父亲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当书记不合适,我还是继续管理我的农业。”
于是,比他资历低了很多的一个干部当了书记,而父亲,继续干他的老本行。
一身正气的父亲用他的人格征服了所有村民的心。“正气”二字也不知不觉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身正为范
很长一段时间,父亲都负责村里的农业生产。八十年代,我们村(当时的联合村,只有6个小队)就是吴江市里的农业示范村,各个地方的领导都会乘着大巴车前来参观。
那时插秧,讲究的是密度。一行插六棵秧,棵与棵之间的间距要平均分配,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也要把握好。每到插秧时节,父亲就会手持一把米尺,到各家各户的田间去抽查,不合要求的则拔掉重插。
而我也品尝到了重插的滋味。记得那次,由于“梗绳”不够,于是,本该有两条“梗绳”控制一行宽度的,我只用了一根,右手边凭感觉来保持纵向的笔直度。毕竟那时只有十三四岁,经验不足,尽管每插几行都要抬头望望,但是插了三四十米后,再一望,就没有那么直了。抱着侥幸心理的我还是没有逃脱正在四处巡视的父亲的火眼金睛,在父亲的勒令下,我含着眼泪将插好的秧一棵棵拔了,从头再插。
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就会热泪盈眶。不过它也给了我警示:做任何事都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规规矩矩。我现在的工作态度,与父亲对我的教诲密不可分。
小时候,家里养了很多兔子,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割草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头。每到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油菜花下的青草又嫩又长,小伙伴们就会钻进菜地,偷割那些绿油油的青草(为了避免碰落油菜花,影响结籽率,不允许去割田里的草,还派专人看管)。而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去其他地头寻找少得可怜的嫩草。因为回家后,父亲会翻看我的菜篮,生怕我也去偷割,给村里人落下把柄。
父亲很好地诠释了“身正为范”。而这,也正是我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所需要的。所以很多认识我、认识我父亲的人,看到我任何事都比较较真时,都会来这么一句:“你跟你爸真像!”
自强自立
小时候,父亲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严厉的,以至于我一直觉得父爱不够。填中考志愿时,我的志愿只有一个:吴江师范。父亲说,如果我考不上,那么就回家种田。或许是跳出农门的意愿激励着我,所以尽管初三时,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割草,割完草回家后就是烧饭做菜,吃完晚饭后就是洗碗,洗完碗后才是做作业,但我仍然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仍然以超过统招分数线的成绩进入了师范。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读中师时,吴江师范对门就是党校。有一次,父亲在党校培训两个星期,而他居然没有拐进校门来看我。当母亲询问我时,我觉得特委屈。父亲的理由却很充分:“为什么要去看她?她在学校好好的,自己要学会照顾自己。”所以师范三年,除了开学第一天父亲将我送进校门之外,他再也没有踏进学校的大门。而每次上学或者回家,我都是步行(那时汽车只开到汽车站)。
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现在想来,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教会了我自强自立,教会了我凡事要靠自己努力。这又何尝不是父亲赠与我的最好的礼物、最好的爱呢?
- 上一篇: 【好文一起读】生长:“暑”你最精彩
- 下一篇: 【读写结合练】读写结合助成长 名师引领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