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梅教师·读写结合练·80期】流水高山深相知,参透文本悟知音——《伯牙鼓琴》教学侧记
日期:2024-03-19 07:48:31  浏览量:13

“吴老师,有一个公开课机会,想尝试一下吗?”当我收到这条信息时,内心其实是矛盾的。既想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挑战一下,又害怕上不好课,失了脸面,就像学生作文里写的一样,心里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思索再三,我终于下定决定,郑重地回复:“好的!”

“迎战”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把语文书是来来回回翻了多变遍。睡觉前也是频繁刷着小红书,试图从中获取灵感。但这一切貌似都是徒劳,开课的课题迟迟没有确定下来。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既然一个人冥思苦想未有结果,不如集思广益,头脑风暴。我向同事们发去“求救信号”。同事们给了我很多建议,经过一天一夜的纠结后,最终选定《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文章由伯牙“喜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部分组成,给我们表达了知音难觅、知己难求的人生主题。同时,通过他们的心意相通进而让我们领略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这份高山流水的知己情谊。

“备战”

文言文教学和白话文教学有明显区别。白话文因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几乎没有界限,所以学生在语言的理解上较为简单。然而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古代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有着明显的界限。书面语言简练深奥,学生在理解上难度较大。怎样才能把这篇文言文上得透彻?怎样才能让学生感知那浓浓的知音之情?为了解开心中的那团迷雾,我利用周末时间,阅读数遍文本,查找多个优秀课例,观看多个教学实录后,终于有了一点思路。

 

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自然熏陶。《伯牙鼓琴》是知音文化的发源,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置感悟知音之情,构思了初识知音之情、感悟知音深情、传承知音文化三个环节。

初识知音之情——本单元的单元要素便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学生随着音乐中想象画面,与文本内容衔接。随后引导学生思考“伯牙为什么要弹高山,奏流水呢?”学生在交流中能够体会到伯牙有非凡的志向。继而进行小结引出“知音”(能够听懂琴声,又能够听懂志向,他们真是一对知音啊)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方”“少选”两个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感受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之间的心有灵犀。

感悟知音情深——通过简介伯牙和锺子期的身份地位,启发学生:“知音与什么无关?”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知音和身份、地位无关。随后追问:“那与什么有关呢?”学生又自然而然地说出,和他们的智慧、兴趣、品位有关,这才是知音更深的层次。教学到这个层面,然后再转入理解“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体会伯牙听说锺子期死了之后的悲痛欲绝,体会失去知音而不再弹琴的感人决心。最后,创设情境—伯牙在墓前悼念子期,以音乐加以气氛感染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当时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

传承知音文化——知音能够成为文化,说明被后人所接受,书后资料袋中便是有关“知音文化”的诗句,因此可以对接书后的资料袋,让学生在诵读孟浩然与孟郊之间的“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诵读李白在听琴时发出的孤寂呐喊“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诵读王安石笔下的心心相印“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战后”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便来到了上课当天,毕竟是第一次在校外上课,内心难免是紧张不安的。我早早来到教室,试用课件,梳理流程,规划板书位置,等待着学生的到来,等待着铃声的响起。虽然已经在自己学校上过两三遍了,但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陌生的环境,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点磕磕绊绊,但好在顺利度过了。

 

通过这一次的上课体验,我发现自己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板书字体不够工整、过渡语言不够自然、评价语言不够全面、应变能力不够灵活、情绪心态不够稳定……这我想某刊物上教师的十二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入化;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它有如涌泉;修炼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它阳光幸福。”

学无止境,修炼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