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梅教师·读写结合练·84期】个性化评价:让孩子的思维可视化
日期:2024-04-11 16:37:42  浏览量:15

文|沈冰清

《跳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记叙了在一搜环游世界的轮船上发生的事:由于一只猴子的挑逗,船长的儿子追猴子而走上横木陷入了险境,在这焦急万分的时刻,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船长表现出的沉着冷静以及过程中缜密的逻辑思维,展现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小说中埋下的伏笔、环环相扣的情节也让人感受到小说家不凡的创造力。

 

揣摩心理,探思维

本单元在教学上要求“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是思维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只局限于在师生的问答中探寻船长思维的过程,那教学就浮于表面了,无法将核心素养落地。所以为了在课堂上呈现思维的逻辑过程,我设计了问题:船长为何要用枪逼孩子跳水?并在学习单上设计相应的任务:出示几组关联词,让学生选用2~3个,以小练笔的形式梳理船长的思维过程。期间教师在巡视时用“△、○、☆”三种符号作为评价方式区分学生考虑到的因素,即“用枪、海面风平浪静、水手待命”,也借此评价学生的思维逻辑层次。随后分层交流,最终出示船长完整的思维逻辑链,让学生自己与同桌练说几遍。希望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拓展阅读,练思维

一堂语文课需要对课文的沉浸,也需要跳出教材中的文本,进行适当拓展,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我选了小说《镇静的女主人》作为课外阅读拓展,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三个小问题: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制造的险境是?解决的方法是?女主人解决险境时是怎样想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构建完整的思维逻辑链,做到知识的迁移运用。在交流过程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前两个问题都可以马上回答,但是最后说女主人的思维时需要结合好几位同学的想法才能将所有因素说完整。借此,可以引导学生发觉,有时思维是一瞬间的火花,有时需要反复的揣摩和众人的智慧,这整个教学环节不也是一种集体的思维吗?

 

当然,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小问题。首先,分层交流的方法容易使部分学生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并没有在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考虑到的因素时与自己的进行比较,也就无法自我审视思维逻辑的不足之处,从而无法做到质疑和改正思维的漏洞,不能提高思维能力。其次,有时教师为了尽快达成教学目标,提问的指向性过于明显,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中的进步,没有及时做出评价就快速过渡到了下一环节,长此以往,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单一,流程形式化,没有根据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做出相应的评价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导致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没有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致性”的意识,课堂教学评价更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我认为:语文课堂中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化评价是引导学生思维进阶的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会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点,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