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梅教师·读写结合练·101期】不妥协 不将就——阅读记《撒哈拉的故事》
日期:2024-09-19 08:52:38  浏览量:0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全集》中最喜欢反复阅读的一本,里面有狂野温柔的大漠风光,也有不论身处何地,都对生活不将就的热情似火。这是学生假期阅读书目之一,借此也再来重温一下。

 

书中,记录了她新婚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张自己的中国饭店招待客人,大受欢迎;历时三个月的文件大战,终于注册结婚;给人治病如同玩洋娃娃,居然也能悬壶济世……也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善良又愚昧的撒哈拉威人,可爱又大方的同事,亲切如家长的秘书老先生,堪比“强盗”的一群芳邻……这些文字,大多激情四射,尽管生活满面风沙,但内心却无比充盈。

最喜欢读《白手成家》,一个一眼望去一目了然的大洞洞,逼仄,污浊,灰败,马上就垮塌似的房顶,最后却被打造成全沙漠最美丽的家。关于这个家的诞生,三毛也质疑过自己:

“为什么我们不能学撒哈拉威人一辈子坐在席子上?”

“因为我们不是他们。”

“所以我们还是要有家具才能活得不悲伤。”

……

于是,在这种不可妥协之下,这个大洞洞,逐渐变了模样。里里外外洁白如雪,再一点一点地添置家具:衣柜,小茶几,彩色条纹窗帘,同色系的长沙发;桌子上,铺着白布和细竹帘卷,摆上一套陶土的茶具;棉纸灯照低低地挂着,朦胧地晕着墙上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油了深木色的书架,更添厚重与书香;还有旧轮胎改制的鸟巢沙发,热水瓶地插一丛野地荆棘,骆驼的头骨,铁皮和玻璃做的风灯……简直是沙漠艺术的宫殿。特别喜欢三毛这里的一段话:

“人,生下来被分到的阶级是很难再摆脱的。我的家,对撒哈拉威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必要的,而我,却脱不开这个枷锁,要使四周的环境复杂得跟从前一样。”

这里所谓的阶级,我想,更多的是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熏陶,所具备的文化,修养,眼界,从而影响了他对自身生活的独特追求。就拿我们身边的人来说,自小在农村生活,对土地有割舍不了的情感。哪怕后来随子女生活在城里,仍是见到一片方寸之土,就欢喜得想要撒点菜种,播点小葱。可是你见那些城里的退休老人,他们呢,可能更喜欢侍弄一些花花草草,愉悦自己,装扮自己的家。这些东西,已经根植在他们的血脉里,谁也无法说服谁,别人是无法轻易撼动的。

那么,这种区分,是不是就永远无法摆脱呢?虽说很难,但读书,受教育,应该可以慢慢改变。虽说,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也改变不了他人,但至少可以让自己变得不一样。像书中的撒哈拉威人,大多是愚蠢自私小气邋遢的,但沙伊达、鲁菲阿他们一家却不一样,他们受过高度文明的教养,可爱、真诚、敦厚、开朗,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其实,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学画画、学舞蹈、学乐器;打篮球、踢足球、跳街舞……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自信、优雅、活泼、健康。在学习这些技能的背后,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意志,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审美。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的、持久的、大量的阅读,学习,来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时候,他们就拥有了超越自己的能量。那时候,他们就不会轻易向生活妥协,而愿意去追逐自己梦想中的世界。这不由让人想起音乐人李健,就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顶尖学府清华的学子,却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全职投入了音乐创作中。在那个年代,这何尝不是一种逆流而上的冒险。在他曾经沉寂时,在他前途未卜时,在他遭遇了许许多多质疑时,他始终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埋头于音乐的世界。如果不是他从小对音乐的热爱,发自内心对音乐的执着,让他对自己的音乐感觉充满自信,他何来如此强大的内心,抵御一路风雨,进而成为如今这样具有持久艺术生命力的音乐人。

不妥协,不将就,固然需要经济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足以支撑自己追寻梦想。生活,不仅仅是柴米油盐,更有风花雪月,才会更值得期待吧。正如三毛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